服务热线:
0898-0898089
地址:爱游戏(ayx)中国官方网站江西省南昌市
手机:13876453333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同志《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这部专题文集,收入习同志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文稿37篇,其中部分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全面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与时俱进修改宪法,召开党的历史上首次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推动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习同志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系统总结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经验,持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形成了习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华社哈尔滨12月8日电(记者张玥)民间有句俗语,“大雪江河冻”。大雪节气过后,“冰城”哈尔滨已是银装素裹,江河封冻。松花江上,采冰号子响起,随着满载福气的今冬第一冰从松花江采出,拉开了哈尔滨“采冰季”的序幕,哈尔滨冰雪诗情画意的旅游季也即将到来。
进入12月,松花江的冰层厚度已经达到30厘米以上,进入了最佳采冰期。如果游客在这时来到哈尔滨,便可见证“冰城”是如何炼成的。
“风吹那大雪天呐,采呀嘛采头冰啊……”12月7日,第五届哈尔滨采冰节如期而至。采冰汉子们在震天的鼓声中,迎风走向采冰区,和着整齐划一的采冰号子,一镩子重重砸向冰冻的江面,飞溅起冰花无数。每一镩,每一凿,都敲出了东北人对冰雪的热爱之情。
人们簇拥着将采下的第一块头冰用红布包裹着送到舞台中央,祈福词、出征酒、采头冰、系鸿运……一系列独特的民俗仪式让现场的市民、游客兴奋不已。
火热的采冰活动不仅“燃动”松花江面,也成为游客享受冰上运动与特色美食的热门“打卡地”。江水煮饺子、江水炖江鱼、美味冻货冰雪宴让中外游客乐在其中。结合了冰雪特色的文旅体验活动和文创产品也为采冰节增添了时尚元素。
来自斯里兰卡的普提派克塞格是一位媒体人,他生活的城市没有“冬季”,他第一次在12月体验到了50摄氏度温差下的冰雪魅力。
“我们参观了梦幻冰雪馆,观摩了校园冰雪课,还体验了中国戏曲文化……这次哈尔滨之行令人难忘。”普提派克塞格说。
上一个冬天的冰雪奇遇,让很多人为哈尔滨的冰雪诗意所折服。从兆麟公园的冰灯游园会到世界最大的冰雪主题乐园,从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到遍布城市中的冰雕景观,冰建的原料,均采自松花江。
开槽、镩冰、捞冰、装运……采冰人王站和工友们在采冰现场忙得热火朝天,王站告诉记者,松花江水流稳定、水质清澈。在冬季冰晶核不断生成又被流动的水打破,形成密度均匀、裂纹少的冰块。是建造冰建景观的理想原料,更是打造一流冰建景观、冰雪娱乐项目的有力保障。
从采冰节这一天开始,每天有千余名采冰工人、近五百辆运输车参与到采冰工作中,日采冰量可达10000立方米。再等待十余日,便可见证一块块普通的冰块如何通过冰雪匠人的巧思妙手,完成它们的神奇蜕变。
第二十六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在12月中旬与游客见面,园区以“冰雪同梦 亚洲同心”为主题,设计和建设将充分融合亚冬会元素。整体面积将扩大到100万平方米,总用冰用雪量30万立方米,打造历届规模最大的冰雪主题乐园,迎接八方来客。
哈尔滨市道外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洋在“2024—2025年哈尔滨冰雪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道外区将利用滨州铁路桥至滨北公铁桥中间145万平方米区域,建设“冰雪启航”“江上飞舟”“冰雪竞速”“冰雪远航”四大主题分区。其中在闯关东广场对应江面上,建设冰雪潮玩主题乐园,创新采用气垫船为交通工具,将各主题分区有效串联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雪博会。打造多处网红景观打卡地、建造大型冰雪辽宁舰,举办超级跑车邀请赛、冰雪飘移表演赛等6个类别专业比赛。“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雕比赛”在内的8场冰雕、雪雕赛事也将在这个冰雪季为全球游客奉献如诗如画、叹为观止的冬日恋歌。
这个冬天,总要去一趟哈尔滨吧?领略着跨越千年的智慧与文脉,感受着哈尔滨独特的冰雪文化和城市魅力。那些巧夺天工的美景背后,有着采冰人的朴实敦厚,有着建造者的匠心技艺,有着天上此景的超凡脱俗,也有着落入凡尘的烟火气息。
本报讯(记者王长山 庞明广 丁怡全)亚洲象、华盖木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数量增长、分布区增加和扩大;金沙江上的乌东德、白鹤滩等水电站投产发电,绿能澎湃;景迈山、元阳梯田等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并进……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云南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之基。
放眼云岭大地,云南正驰而不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高地,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争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取得更大进展。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亚洲象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3个州市。近年来,活动在云南的野生亚洲象群每年都有小象出生。野象数量恢复增长,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案例。
以云南为核心区域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生态区位重要。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4.1%,各大类群生物物种数却接近或超过全国同类物种数的一半,许多物种只分布于云南。为守护好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和优质的生态环境,云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据介绍,云南省林草部门通过组织编制实施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起草、修订相关办法加强自然公园管理,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水平。“自然保护地内重要生态系统功能和质量明显提升。”云南省林草局一级调研员子世泽说。
目前,云南正在按国家要求部署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待整合优化落地后,自然保护地重复设置、空间重叠等历史遗留问题将得以妥善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现实矛盾冲突将得到极大缓解,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系统性保护水平与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云南亚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贡山、哀牢山4处国家公园候选区纳入全国布局。截至2024年10月,云南省划建自然保护地333处,总面积546.3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26%。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三屏两带”的生物生态安全格局,系统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
云南省林草局副局长赵永平说,自然保护地内重要生态系统功能和质量明显提升,超过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遗迹得到有效保护,为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国家生物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通过人工扩繁与野外回归,云南持续拯救华盖木这一“极小种群物种”。“因成熟种子少、天然更新能力低,华盖木种群繁衍能力微弱。此前调查野生华盖木只有52株,需人工引种栽培,成活后移栽回原生地。”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畴管护分局局长吴代琼说。
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已实施两期,调查界定141种植物、50种动物为极小种群物种。有关方面攻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就地、近地、迁地保护等关键技术,华盖木、漾濞槭等30余种极小种群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脱离灭绝威胁。专家认为,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策略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我国首部地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率先开展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自然保护地外精准补充建设滇金丝猴等保护小区或者公益保护地、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44个,24种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地外重要栖息地得到加强保护……“健全法规、创新机制、开展合作,推动动植物保护工作,工程化保护恢复绿孔雀栖息地9204公顷、亚洲象栖息地600多公顷、滇金丝猴栖息地560多公顷,促进野生动物野外种群自然恢复。”云南省林草局动植物处处长说,今年以来,云南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投入1亿多元,有效缓解群众生计与野生动物保护矛盾。
云南围绕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乌东德水电站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的金沙江干流河道上,从上游来的江水被水电站大坝拦截,“高峡出平湖”的景色蔚为壮观。自2020年6月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以来,截至目前,乌东德水电站累计发电超1500亿千瓦时,有力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水风光能资源丰富的云南,绿色能源崛起,经济结构重塑,已建成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不断线的绿色电能正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瞄准“双碳”目标,持续深挖能源潜力,加快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建设,一批项目纳入国家首批项目规划,多个保供给促投资新能源项目加速上马。云南省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开工新能源项目86个、装机664万千瓦,新增投产并网装机672万千瓦,新能源总装机容量突破40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414亿千瓦时、增长81.6%,成为枯期电力供应最大增量。
与此同时,云南持续强化水火风光多能联合调度,各类电源实现满发多发,今年上半年,全部发电量达到1970亿千瓦时、增长17.4%。目前,能源产业已是云南第一大支柱产业,澎湃的“绿电”正成为云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最有力支撑,一流的铝、硅企业等市场主体入滇,带动延长产业链的加工制造、配套的原辅料、耗材等向云南转移。
从单晶硅棒到硅片再到太阳能电池片,从硅材料生产到产业链集群,云南光伏产业正逐步放大绿色能源效益。目前全省单晶硅产能超120吉瓦,规模全国靠前;云南加速打造绿色铝全产业链,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建成电解铝产能633万吨,居全国前列。
新能源电池产业在云南异军突起。金沙江畔,水富市经开区张滩片区,云南中晟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投资建成两期项目生产线万吨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有充足的绿色电能作为保障,我们对公司前景信心十足。”公司总经办主任杨旭说。
“绿电+先进制造”新优势逐步凸显,今年上半年,云南绿色能源快速增长,规上发电量增长18%,支撑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10.3%;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9%、19.6%、26.6%,“新三样”持续发展壮大。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云南各族人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蓝天、白云、绿水已成为云南靓丽的名片。记者从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获悉,2024年前10个月,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云南突出打好长江、珠江、赤水河(云南段)保护治理攻坚战,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确保“一江清水出云南”,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2.1%,劣Ⅴ类比例下降到1%。
云南全面提升生态“颜值”的同时,不断增加产业“绿值”,让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绿色饭”。
华坪县地处金沙江畔,曾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华坪县荣将镇龙头村村民李德福曾是煤矿工人,据他回忆,江边过去多是光秃的荒山,一到雨季,泥土被雨水冲刷,江水浑浊。20世纪90年代起,华坪有序关闭矿井,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依托光、热、水资源,推广芒果种植,实现由“黑”向“绿”的转身。目前,华坪芒果种植面积45.9万亩,产量44万吨,产值28.6亿元。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这句谚语诠释着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云南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云南持续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定地方性法规24部,完成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等160项改革任务,累计创建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千百年来,人们围绕古茶林,对山区土地集约利用并合理布局,创造出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当地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传承民族文化为载体,以茶文旅融合开发为目标,创新迭代景迈茶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走出一条“林茶共生、人地和谐、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点绿成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景迈山森林覆盖率达83.14%,3.3万亩生态茶园获得有机认证。“茶叶价格上涨,大家收入大幅增加。”布朗族村民恩叭说,保护好村落、山林,茶园,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云南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核桃、澳洲坚果、林下中药材、野生食用菌等产业的产量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林草产业体系、发展路径和方向更加明晰,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支撑能力有效提升,联农带农效益日益凸显。2023年,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达4588.50亿元,同比增长26.58%,再创历史新高。
“云南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充分发挥森林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作用,大力发展林草资源经济,突出林草重点产业,加快构建现代林草产业体系。”云南省林草局局长万勇介绍,以森林药材、野生食用菌、森林蔬菜、景观利用等为重点,实施“小品种大产业”培育工程,创新发展模式,建设支撑基地和园区,做优做强林下经济。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记者齐中熙 王优玲)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走势备受各方关注。
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要回应群众关切,调整住房限购政策,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抓紧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从中央到地方,一揽子政策密集推出,释放出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强烈信号。在各方努力下,市场预期和发展信心提振效果如何?市场出现了哪些变化?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后,多部门打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组合拳”,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取消”“四个降低”和“两个增加”。各地特别是一线城市纷纷调整优化房地产市场相关政策,力促市场回暖。
地方因城施策取消或调减限制性措施,释放购房需求;优化税收政策,降低购房交易成本;调整土地政策,控新增、盘存量,进一步发挥土地储备“蓄水池”功能;加码金融支持,为行业流动性注入“活水”……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从监测的40个重点城市的销售情况看,前期回调幅度较大的二线城市边际改善比较明显,10月份当月销售面积实现正增长,销售额降幅明显收窄。
1至10月,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5.8%,降幅比1至9月收窄1.3个百分点;新建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20.9%,降幅比1至9月收窄1.8个百分点。
住房城乡建设部网签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新建商品房交易网签量同比增长0.9%,连续15个月下降后首次实现增长;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总量同比增长3.9%,连续8个月下降后首次实现增长。
观察房地产市场活跃度,除了销售量,还有两个先导指标:一手房的到访量,二手房的带看量。
购房属于大宗消费,从有购房意愿,到去实地精挑细选找到满意的好房子,再到讨价还价等环节,普遍需要较长过程。
记者近日走访北京、上海、南昌等多地房地产中介机构了解到,不论在工作日还是周末,都有不少客户来签约洽谈,签约室里常常坐满讨价还价的买卖方。一手房的到访量、二手房的带看量也有明显增长。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有更多居民已经在购房的进程中,至少有购房意愿或需求,表明市场活跃度出现一定程度边际改善,这对于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是积极信号。
信心重于黄金。随着销售面积回升、先导指标提升,消费者对房地产后市的信心也得到增强,市场预期出现好转。
根据PMI调查,10月份房地产业商务活动指数比上月回升2.5个百分点,市场预期指数回升1.8个百分点。这表明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开始改善。
记者走访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和武汉、苏州、杭州等二线城市发现,市场交易活跃度有所提升,新客户从看房到最终购买的决策速度在加快,老客户减少了犹豫,甚至出现购买紧迫感。不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市场,成交周期明显加快。
房地产市场历来有“金九银十”的说法。10月份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止跌回稳积极势头,特别是商品房交易市场自2007年以来首次出现“银十”超“金九”的现象,从侧面也反映出政策调整优化对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推动力。
“总的来看,一揽子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措施显效,10月份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随着各项政策效能进一步释放,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动能将增强。”
一方面要看到,一揽子政策开始落地显效;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房地产市场筑底是一个过程,需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
首先,要“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这是去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的重大判断。认识当前的房地产形势,首先要把握住这个变化。
过去20多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房地产市场快速扩张,也出现了一些资金过度向房地产集中,部分房企“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等问题。
从过去供不应求形成的市场火爆、甚至价格扭曲,到近些年主要矛盾从总量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供给不足,房地产市场的底层逻辑发生变化。因此,要促进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止跌回稳,对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
政策层面已经明确,商品房库存较多的城市,政府可按需定购,积极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目前,各地加速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专项债券支持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储备也在加快落地。
从增量和质量上看,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满足这部分市场需求是调整增量和提高质量的重要方向。
其次,要修复信用链条,重建市场信心,促进金融和房地产良性循环。打好保交房攻坚战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一段时间以来,在房地产市场调整过程中,由于资金问题、债务问题,部分在建已售的商品住房项目面临交付困难。这一现象不仅严重损害购房者权益,也影响着市场的信心,阻碍着市场的有序运转。
针对这一“痛点”,保交房工作稳步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适时推出——将合规房地产项目纳入“白名单”,应进尽进、应贷尽贷,满足项目合理融资需求,成为实现金融和房地产良性循环、改善市场预期的重要举措和有力保障。
目前,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均已建立房地产项目融资协调机制。截至10月31日,“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通过金额超3万亿元。年底前,随着“白名单”扩围有序推进,这一规模还将增加到4万亿元。
信贷规模的增加,预示着房地产项目融资更快捷更便利,保交房的继续推进更有保障。截至11月13日,保交房攻坚战推进有力,全国已交付285万套,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对市场预期带来有效改善。
立足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矛盾,在供给结构方面,保障性住房供给相对不足,大城市房价高,新市民、青年人住房负担较重。住房需求方面,改善性住房需求持续升级,居民对提升居住品质的愿望更为强烈。
因此,通过“四个取消”“四个降低”降低购房成本,加大保障房建设以及城中村改造等,将为房地产市场注入新的需求。
从房地产市场的中长期趋势来看,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仍有发展空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发展中后期,持续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将释放房地产市场更大需求潜力。
打开房门,屋内的灯光、窗帘、音乐会自动开启,欢迎主人回家;来到客厅,坐在沙发上按动按钮,对面的墙柜缓缓前移,一会儿就“变”出一个儿童“小游乐园”……这是记者近日在中国建筑科技展的“好房子样板间”看到的一幕场景。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提升居民居住品质和幸福感是未来房地产发展的方向。通过科技赋能、创新引领,无论是新房子还是老房子,都要变成好房子。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完善房地产开发、交易和使用制度,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等,是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内容。
我国房地产市场已走过20多年高速扩张阶段,过去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大势所趋。
打造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从支撑城市扩张转向参与城市更新,从增量拉动转为增量存量联动……房地产发展要围绕老百姓在新发展阶段的多样化住房需求,从户外环境、适老化、绿色低碳等方面着力,推动住房建设品质全面升级。
当前,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支持范围从最初只有35个大城市扩大到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已有163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在各大城市落地。1至10月,全国已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改造安置房317万套(间);到今年底,可帮助超过1000万困难群众改善住房条件。
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是房地产业未来发展的重心。2023年,全国已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超过6.6万个,累计完成投资2.6万亿元,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带来的综合性成效正在逐步显现。2024年,全国计划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4万个,前10个月已开工5.3万个。
房地产行业正处于新旧模式转型的关键期。迎难而上,主动破局。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各地各部门正同心协力,打好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组合拳,让这些政策的效果充分显现。
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多新动能,为建设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好房子”提供更有力支撑。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建设,重点区域生态质量持续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中华大地正展现出天蓝地绿水清的亮丽新景象。
当前和今后十年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连月来,新华社记者兵分多路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深入陕西、江西、福建、云南等地采访,记录各地的绿色发展故事,感受美丽中国新画卷展现的勃勃生机。
远眺山峦叠翠,近看碧波荡漾……冬日时节,云南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的草海湖滨生态湿地,湖水清澈、鱼儿畅游,游客在步道上悠闲散步。
正带领队员在水上打捞杂草的滇池“巾帼打捞队”队长李云丽说,10多年前,滇池水质不好,水葫芦、青苔和塑料垃圾很多,每天能打捞两三吨。现在滇池沿岸修复了许多湿地,湖水变清了,垃圾也少了,主要以打捞枯死的杂草为主。
近年来,昆明市采取控源截污、精准防控、科学补水等措施,并持续修复湖滨生态,在滇池“绿色之肾”湖滨生态带的守护下,湖清岸绿的美好图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局长袁亭聚介绍,滇池沿岸目前已建成湖滨生态带6.29万亩,每年可吸收水体中总氮1324吨、总磷74吨。同时,湖滨生态带的植物已从2007年的232种增至目前的303种,鸟类从89种增至175种,滇池鱼类恢复至26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云南省委书记王宁表示,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云南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守护好七彩云南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建设好祖国西南的美丽家园。
冬日秦岭,群峰逶迤。走进西安市鄠邑区白龙沟村,看着眼前的坡地从昔日的砖厂、别墅,到如今复耕成为农田、果园,村民李树林颇为感慨:“现在我们村的生态账算得明白着呢,一心护生态、搞绿色产业,日子很滋润。”
2018年,陕西省秦岭北麓西安境内开展违建别墅专项整治行动,白龙沟村的12栋违建别墅被拆除,平整后的坡地再次交还给村民。从山脚到半坡,村民们重新种上果树和玉米,加上沿线旅游带动,人均年收入进一步增加。
如今,秦岭保护举措还在不断深化。在持续保护修复方面,陕西扎实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5.66亿元,治理项目110个,治理面积2.3万亩;全力防范化解尾矿库安全风险,已完成11座尾矿库闭库销号、5座提升改造;加快推进秦岭国家公园、秦岭国家植物园建设;建立川陕甘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机制。
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表示,要牢记陕西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的“国之大者”,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担负起守护中华民族祖脉、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时代责任。
走进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蜿蜒的小河静静流淌,将两侧的石门自然村和一个形似月亮的小岛隔开来。一水之隔,隔不断两地“居民”的“交往”,石门村的村民与小岛上的蓝冠噪鹛和谐相处、彼此受益。
蓝冠噪鹛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雀形目鸟类之一,全球种群数量仅有250余只。为了守护好这张“生态名片”,石门村成立了志愿护鸟队,还建设了蓝冠噪鹛鸟类博物馆。60多岁的护鸟队队长俞旺金说,随着大家生态意识增强,乡村环境越来越好,每年蓝冠噪鹛都会飞来小岛上筑巢繁衍。
优美的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以前在浙江海宁务工的村民王土英选择返乡创业,把自家民房改造成民宿,还开起了农家乐。王土英说,如今村里业态多元,村民们有多重“身份”,像她既是民宿主又是厨师、导游,增收渠道更丰富。
好生态带来好收益。今年以来,石门村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多的时候一天就有上万人次。村里以前只有2家民宿,现在已经有30多家。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4000元提升到如今超过3万元。
江西省委书记尹弘表示,作为唯一兼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省份,江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每天上市117类、1700多个品种的鲜花,花拍中心日均成交量高达600万枝,花卉市场鲜切花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日,记者走进昆明斗南花卉交易市场,见人潮涌动,享花香四溢,品“美丽经济”。
“通过引进设施农业和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等,我们的种植方式有了质的提升,玫瑰产量和品质都提高了不少,4名种植工人就可完成20亩花田的基本工作。”从事花卉种植和交易20余年的花农杨涛说,节假日高峰期间,他一天售出的玫瑰高达14万枝。
“我们不仅带动了商户和种植户,还带动了49家物流企业、近1.2万家供货品牌(合作社)、1万余名花卉经纪人、35万家花卉批发市场和花店,形成了‘一个市场带活一个产业’的发展格局。”云南斗南花卉产业集团执行总裁钱崇峻说。
穿越林间、经过水边、行经花圃、路过农田……在福建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海上丝绸之路生态公园,人们在城市中乐享自然田园风光。
在这里从事环卫工作的上浦村村民陈芽说,此处靠近河流入海口的咸淡水交汇区,之前很多地方是村民的盐碱化红薯地、鱼塘和虾塘等,养殖和农村污水排放长期失管,导致生态环境变得很差。
泉州市在2017年提出生态连绵带概念,以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系统观,打造“山为骨、水为脉,林田湖草为肌体”的山水田园城市。作为生态连绵带建设先行示范的泉州海丝生态公园,被贯穿而过的百崎湖水系分为两个园区,打造形成山、水、林、田、塘、湿地为一体的生态景观综合体。
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表示,福建将进一步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加快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巩固绿水青山优势,厚植金山银山潜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
陕西富平县庄里镇,采收后的新鲜柿子经过削皮、挂晒等多道工序加工后,成了香甜软糯的柿饼。眼下,柿饼正大量上市。
庄里镇三河村党支部书记莫代武说:“过去我们这一带的山区坡地水土流失严重,柿子树难成活,更难成片。随着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建设、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持续实施,山坡慢慢绿了起来,自然灾害也少了,村民们的柿树越种越多。”
一个个甜糯的柿饼,见证着富平人奔向甜蜜生活的努力。目前,富平县柿树种植面积达36万余亩,其中水土保持治理面积就占了三分之一,全县约四分之一的人口在柿子产业链上忙碌。目前,富平柿子全产业链产值已超过65亿元,带动群众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编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一项项有力改革举措成绩斐然。今年6月1日,《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开始施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入新阶段。
新时代新征程上,在习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亿万人民携手同心、不懈奋斗,定能书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绚丽新篇章。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同志《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书,收入习同志2012年12月至2024年10月期间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文稿37篇。现将这部专题文集的主要篇目介绍如下。
《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线日习同志的讲话。讲话回顾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光辉历程,深刻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系统总结新时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重大成果,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长期奋斗的成果,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七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效保证了我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展现出显著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动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持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必须坚持中国领导,必须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必须坚持按照“四个机关”要求加强各级人大建设。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形成了党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线日习同志的讲话。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看待立法工作》是2013年2月23日习同志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要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并举,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线日习同志的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是2013年9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习同志讲话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民主集中制既要讲民主,也要讲集中,缺一不可。民主和集中辩证统一、不可分割。民主集中制所讲的集中,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的集中,是为了更好引导民主、促进民主的集中。只有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实行正确集中,才能及时集中正确意见,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意见和做法。
《坚持改革和立法相统一相促进,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是2013年11月至2024年10月期间习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科学立法是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重要环节。要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积极发挥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提高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水平,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一步拓展法治作用空间,维护法治权威,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是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习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切实、更有成效地实施人民民主。我们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是2014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习同志讲话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领导。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系是居于统领地位的,是全覆盖、全贯穿的,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武装力量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有序协同,保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令统一、运行顺畅、执行高效、充满活力。
《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线日习同志的讲话。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
《坚定政治制度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2014年10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习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我国政治制度和法治体系是适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制度,具有显著优越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自信、有底气、有定力。要坚定政治制度自信,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是2014年10月20日习同志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所作的《关于〈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的一部分。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完善立法体制》是2014年10月20日习同志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所作的《关于〈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的一部分。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永无止境。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要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
《对首个国家宪法日作出的指示》是2014年12月3日习同志作出的指示。指出,要以设立国家宪法日为契机,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切实增强宪法意识,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更好发挥宪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大作用。
《选举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是2015年5月至2021年11月期间习同志讲话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在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决不能依据地位、财富、关系分配政治权力。选举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每一位人大代表都要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观念、法治观念、群众观念,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发挥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特点,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保障人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2016年11月15日习同志在参加北京市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时讲话的要点。指出,选举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保障人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要加强对选举工作的监督,对违规违纪违法问题“零容忍”,确保选举工作风清气正。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2017年10月18日习同志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的一部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深刻认识宪法修改的重大意义》是2018年1月19日习同志在十九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宪法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统一意志和共同愿望,是国家意志的最高表现形式。党中央决定对宪法进行适当修改,目的是在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前提下,通过修改使我国宪法更好体现人民意志,更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好适应提高中国长期执政能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宪法保障。
《切实尊崇宪法,严格实施宪法》是2018年1月19日习同志在十九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宪法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要在党下,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用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保证宪法实施。全党全国要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水平。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线日习同志的讲话。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享幸福和荣光。
《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是2019年7月习同志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作出指示的要点。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是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重要举措。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按照党中央关于人大工作的要求,围绕地方党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的决策部署,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地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
《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是2019年9月24日习同志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制度体系,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具有显著优势。我们要在坚持好、巩固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继续加强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制度。我们要积极吸收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但决不能动摇或放弃我国制度的根基。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2019年10月31日习同志在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主要部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和丰富的实践成果,必须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
《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是2019年11月2日、2021年7月1日习同志两篇讲话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线日习同志的讲话。讲话明确提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指导思想、重大原则和主要工作,深刻回答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内涵、理论内涵、实践内涵。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原则,适应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有效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有效保证国家治理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正确处理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政治关系,实现国家统一高效组织各项事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效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强调,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要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2022年10月16日习同志在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的一部分。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2022年10月16日习同志在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的一部分。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宪法权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是2022年12月19日习同志为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发表的署名文章。指出,制定和实施宪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集中了人民智慧,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意志,实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高度统一,克服了一切旧宪法只代表少数人意志、为少数人利益服务的弊端,因而得到最广大人民拥护和遵行,具有显著优势、坚实基础、强大生命力。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党总结运用历史经验,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勇于推进宪法理论和宪法实践创新,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深化了对我国宪法制度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这就是:必须坚持中国领导,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必须坚持宪法的国家根本法地位,必须坚持宪法实施与监督制度化法规化,必须坚持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宪法。要强化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线日习同志的讲话。指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我们要只争朝夕,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攻坚克难,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新征程上作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业绩,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
《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是2023年11月27日习同志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要点。指出,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所需,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同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用法治方式更好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立法机构交往是国与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24年8月20日习同志在会见出席全国人大加入各国议会联盟40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六次发展中国家议员研讨班外方议会领导人时谈话的要点。指出,立法机构有责任也有能力为构建平等互信的国家关系、拓展互利共赢的发展合作、促进开放包容的交流互鉴、推动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发挥积极作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独献。中国治理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在中国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记者樊曦)高峰日均访问量达到500亿次量级,每秒钟售出1000多张车票……作为全球最大的实时票务系统,铁路12306的“成绩单”十分亮眼。
它的成长离不开一位“客票人”。她是单杏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中国铁路12306科创中心副主任。
28年来,单杏花带领团队成功打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球交易量领先的超大型实时票务系统,以铁路“售票之变”引领亿万旅客出行之变。
2020年6月20日晚,铁科院集团公司科研楼监控大厅。大屏幕上,1667盏绿灯全部点亮。
每盏灯代表一个普速车站,显示绿色标志着电子客票票制转换成功。这一刻,中国铁路客票票制完成由纸质客票向电子客票的蝶变。
“让出行购票不再困扰每一位旅客,是铁路科技工作者必须啃下的‘硬骨头’。”1996年参与中国铁路客票系统研发项目以来,单杏花和团队实现一次次攻坚,一轮轮超越。从手工售票,到计算机售票,实现网上查询客票信息,再到如今在线订票、支付、退改签、候补购票,可持有效证件“扫脸”进站乘车,一张车票见证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他们的不懈努力。
2011年6月12日,12306网站正式上线,中国老百姓第一次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买到火车票。但半年后的春运期间,在“爆炸式”巨大访问量的冲击下,网站几近瘫痪。
不同于电商网站,铁路票务系统的逻辑算法复杂得多。以余票计算为例,同一条线路不仅有普速和高铁列车之分,还涵盖若干运行区间,加之每一趟列车还要区分不同席别……仅仅一次余票查询,可能就需要几万次甚至几十万次的复杂计算。
“拼了!”单杏花住进值班室,50多个昼夜,白天带领团队跟踪系统运行状况,分析压力最大的环节,编写优化策略;晚上对优化的内容进行测试,直到凌晨三四点才能休息,六点半售票开始后再观察之前升级和完善的效果。
最终,12306网站顶住了日点击14亿次的压力,高峰日售票量由60多万张攀升到120万张,圆满完成了当年春运售票任务。
如今,铁路12306注册用户累计超7亿,已经成为全球访问量最高、售票量最大、渠道最丰富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票务交易平台,让使用一百多年的纸质车票和站前广场彻夜排队的购票长龙彻底成为历史。
查阅12306旅客投诉建议会发现,每逢寒暑假,投诉量都会大幅增加。其中,学生票使用不便的问题占了很大比重。
这一现象终止于去年暑假。2023年6月5日起,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为学生提供优惠资质在线分钟即可完成核验。
单杏花常说,人民铁路为人民,不是喊喊口号、做做样子,而是用责任心努力为旅客提供最满意的产品,用真挚情感为旅客提供最贴心的出行服务。
为了“不让农民工兄弟多等一个春节”,她牵头成立农民工团体票系统研发团队,自主研发配票算法,建立完备的支付和数据传输体系。
为了“让信息技术发展惠及更多老年旅客”,她结合老年旅客的行为特征和使用痛点,决定采用多模态理念对系统进行整体重构。
12306App适老化及无障碍版本上线月,敬老版适老化相关功能累计使用2100余万次,无障碍功能累计提供服务2400余万次。
从支持互联网和手机交易渠道支付,到网络订餐服务上线;从开通畅行会员,到候补购票全面推广;从购票、退票、改签由开车前2小时改为30分钟,到疫情等特殊时期免收退票费、便捷退票;从推广铁路畅行码、在线选铺到购票需求预填、火车票起售提醒订阅、全面推行数字化电子发票……12306不断迭代升级。
单杏花迅速带领团队搭平台、建规则,组织运营团队批量帮助维护商户及商品信息……2019年10月17日,12306扶贫商城如期上线铁路商城的扶贫商城已帮助25个省份306个地区的万余种农产品打开销路,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我国铁路快速发展,如何推动铁路“走出去”,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成为单杏花新的课题。
为了满足中老铁路多币种支付需求,她召集团队,从汇率换算、尾数处理、票款结算等多个方面详细研讨,确保数据在系统内准确高效流通;为了实现雅万高铁精准选座,她和团队提出构建席位智能选座模型,通过多次检测实现席位虚拟锁定,最大程度保证了旅客席位可选即可得。
轨道向前,命运与共。“这是一项能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的事业,也为我积蓄了继续前进的力量。”单杏花说。
作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中国铁路12306科创中心副主任,多年来单杏花投身于我国铁路客票系统研发,带领团队将12306系统建设发展成全球超大型实时票务系统,以铁路“售票之变”引领出行之变,以科技创新赋能交通强国建设,努力铺就亿万百姓美好出行路。
这一路,她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奋勇攻关。大型铁路客票系统模式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一次余票查询,可能就需要几万次复杂计算。在单杏花的带领下,团队坚持自主创新,一次又一次攻坚,从计算机售票到实现网上查询客票信息,再到如今在线订票、支付、退改签、候补购票,可持有效证件“扫脸”进站乘车,12306不断迭代升级,有力支撑了中国铁路特别是中国高铁的蓬勃发展。
这一路,她带领团队初心不改,让群众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出行“温度”。这个团队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学生火车票优惠资质在线核验,上线运行铁路务工团体票功能,推出12306APP适老化及无障碍版本,推广铁路畅行码、在线选铺、火车票起售提醒订阅,全面推行数字化电子发票……群众的“出行难”在不断向“走得好”转变。
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需要更多像单杏花这样胸怀祖国、奉献担当的奋斗者。紧抓时代机遇、投身建设大潮,每个人都可以书写属于自己的不凡华章。
12月8日,国内外近百位专家共同参与的2024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发布成果,提出华龙洞人是东亚地区向智人(现代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
1988年,安徽省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的村民在修建羊圈时发现大量碎骨化石。后经多次系统发掘,一个研究人类演化的“宝库”逐渐揭开面纱。华龙洞遗址是继周口店遗址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同时包含人类化石和石制品等人类活动证据的重要古人类遗址。
从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来看,人类大致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的演化历程。例如,在我国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就属于直立人。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华龙洞人生活在约30万年前,这一时期正是古老型人类向现代人演化的关键时期。
“同时,华龙洞遗址发现的化石数量多、种类丰富,其中还有保留了完整人类头骨和下颌部的珍贵化石。这些都令华龙洞遗址具有巨大的科研价值。”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院士说。
2015年,华龙洞出土了一件完整人类头骨,研究人员复原了她的容貌,发现这个13岁左右的“东至姑娘”长得有点“现代”:凹陷的眉间、较深的泪腺窝等。她还有和现代人相似的下巴,而下巴被认为是现代人的标志性特征。
“呈现这么多现代人面部特征的古人类化石,此前在中国乃至东亚同时期人类化石记录中从未有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介绍,这说明,东亚地区人类从古老形态向现代形态的演化过渡,大约30万年前已经在华龙洞率先发生,比以往认知提早了8万年至10万年。
约20个个体的古人类化石,400余件石制品,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片,以及大熊猫、剑齿象等8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这些发掘成果显示,当年华龙洞附近很热闹。
“有老有少20多口人的大家庭生活在此,他们捕猎、采摘果实,各有分工,甚至还辟出专门的餐厅。”吴秀杰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介绍,华龙洞遗址距离发现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的马鞍山和县、南京汤山等地都很近,说明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适宜、物种丰饶,适宜人类生存、繁衍。
“中国百万年人类史,华龙洞遗址将持续给出有力实证。”徐星说,科研人员正在抓紧对出土化石进行多学科研究,未来还将逐步扩大发掘范围,为探索人类起源、演化之谜给出更多“中国答案”。(记者陈诺 张泉)
12月6日至8日,2024腾冲科学家论坛在云南腾冲举办。来自国内外的千余名院士专家、大学校长、青年学者和企业家代表等,围绕加强科技合作、学科交叉融合、打通创新链条等话题展开热议,在交流互鉴中深化认识、凝聚共识。
科技事业从跟跑参与到领跑开拓、从重点领域突破到系统能力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11位。
站上新起点,科学家肩负着怎样的使命?论坛所设立的腾冲科学大奖给出了一种答案。这一奖项旨在奖励在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人类面临重大问题和挑战、研究成果取得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等的全球科学家。今年的获奖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谢晓亮。
薛其坤带领团队利用特殊材料磁性拓扑绝缘体薄膜,首次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大奖评价为“世界基础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科学发现”。“探索新材料、发现新效应,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培养高水平劳动者的重要手段。”薛其坤说,团队正努力在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发展进一步的应用,最终服务于国家和人类需要。
当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突破应用,正有力催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科研范式变革,成为本届论坛上与会嘉宾关注的焦点话题。
作为生物物理化学家,谢晓亮多年来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及临床医学相关新兴交叉学科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其团队发明的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已使九千多个患有单基因遗传病的家庭成功避免了疾病的后代传递。
“近年来在我所处的生命医学领域,出现了AI大模型、生物样本数据库等许多学科交叉的突破性进展,我都在积极学习。这些都说明生物医学研究范式向大数据、大团队发展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科技创新不能再是各自为战,科学家之间、国家之间更频繁的交流合作是大势所趋。”谢晓亮说。
与会院士专家表示,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融合,不仅在于提升科研效率和创新能力,更从根本上打破了学科边界,加速了知识体系的重构与演化。
“目前我国已有73所高校获批了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一级学科博士点或硕士点,169所高校自主设置了250余个与智能相关的目录外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通过学科建设,汇聚了多学科的高层次人才,促进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创新。”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甘明刚认为,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的深度融合,既需要学科之间的技术协作,也需要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携手构建领域创新生态。
要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量”,成果转化是关键一环。本届论坛对外发布了216项国内先进科技成果和100项技术需求,积极促进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清华大学费维扬院士团队的碳捕获技术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团队的绿氢耦合二氧化碳高效转化技术,此次便以绿氢甲醇制、储、运、加、用一体化项目落地云南曲靖。“云南有着丰富的风光水电资源,项目将在交通运输、钢铁冶金、能源化工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资源高效利用,也会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李灿院士团队成员韩涤非博士说。
科技创新创业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稳定支持。在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亮看来,一方面,要通过股权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为优质的科创企业提供稳定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另一方面,通过一二级市场的联动,让企业上市融资,同时也让资本实现有效退出,促进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本届论坛宣布启动腾冲科学家论坛发展基金和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将重点支持论坛链接的专家资源及优质的成果落地。据介绍,自2022年首次举办以来,腾冲科学家论坛已累计促成人才引进项目496个、招商引资项目780个,协议投资1900亿元。
孙振洋负责深圳至珠海和中山两条无人机快速运输航线,工作地点在深圳蛇口集装箱码头附近的一处建筑楼顶。
“目前有5架丰舟90无人机服务于这两条航线公斤,主要是送顺丰的快件。”孙振洋说,“高峰时期一天可以飞30多个架次,运送快件超300票,包括很多加急的特快件,运输效率比陆路快一半以上。”
这两条运输航线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发展“换挡加速”的缩影。记者近日在深圳、珠海、广州、香港等地看到,随着利好政策不断释放,大湾区低空产业正在发展壮大,形成经济增长新引擎,并加速促进大湾区融合。
产业规模方面,深圳、广州、珠海三大低空经济集聚区已经形成。其中深圳以大疆创新、道通智能等无人机企业为龙头,聚集了1700余家产业链相关企业;广州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和飞行汽车上表现亮眼,拥有亿航智能等多家整机制造头部企业;作为国家发改委确定的首批26个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之一,珠海依托“双航展”平台,已逐步形成了飞机制造、维修服务等较为完整的通用航空产业链。
在广州黄埔区的亿航智能总部,展厅里来访者络绎不绝。亿航智能副总裁蒋瑜涛告诉记者,作为获得无人驾驶航空器型号合格证、标准适航证和生产许可证的eVTOL制造商,今年以来来自海内外的订单不断增长。
“我们正在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开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示范建设,为城市空中交通的商业运营奠定基础。初期将以空中游览为主要应用场景,之后逐步扩展空中出租服务。”蒋瑜涛说。
“大湾区因为江河阻隔,高时效物流一直都是难题。”丰翼科技品牌总监邹鹏对记者说,“深珠、深中航线正是我们近年重点打造的‘跨城飞送’服务的一部分,将珠江两岸的即时物流需求用无人机连接起来,有效提升两岸供应链时效。”
低空物流运输、即时配送、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在粤港澳大湾区,无人机正加速飞入写字楼、公园和社区等,改善居民的生活体验。
广州于今年4月开通了一条医疗航线点,搭载着医疗检测样本的无人机不时跨越珠江飞往广州国际生物岛的医学实验室。航线的开通大幅缩短了待检样本的在途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
在深港之间最繁忙的口岸之一深圳福田口岸,一条新开通的无人机配送航线成为了跨境旅客的热门打卡点。“我在过关之前通过手机下了一单新品奶茶,过关后无人机已经将饮品送到货柜里,体验感非常好。”香港居民刘婷告诉记者。
“有香港用户对此评价是‘创造历史’,这让我们深感鼓舞。”美团无人机公共事务负责人闫琰说,“我们前期调研发现,在香港开展无人机配送有很大价值,比如香港有很多山地、海洋等复杂地形,这些场景使用路面配送存在困难,无人机就可以很好解决这些需求。”
10月,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成立“发展低空经济工作组”,制订低空经济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法规改革和部署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计划,明年年初起香港将陆续推行“监管沙盒”试点项目。预计首阶段会以无人机载货为主,并放宽“超视距飞行”,逐步扩大和丰富低空飞行的应用范围。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曾表示,特区政府希望项目的试点和路线可覆盖香港不同地形、地貌和发展密度的地区,可考虑地区包括科学园、数码港、离岛、北部都会区等。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首席数码总监黎少斌认为,香港在低空经济各个产业环节均具备有利条件,特别是毗连大湾区城市群,可携手发展跨地域的低空经济走廊,以打造更广阔的产业应用场景。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低空飞行还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协同机制,特别是不同地区在空域和飞行规则上还有差别。可借助大湾区的产业优势,通过城市内、跨城以及未来的跨境飞行试点进行体制机制探索,为其他地区未来的低空发展提供经验。
大湾区在低空领域的探索还在继续。继年初完成深圳至珠海的首次eVTOL和直升机跨江跨海融合演示飞行后,珠海正在打造首个实现无人机配送的智慧住宅小区——华发珠海湾。
“每户配备一个超大无人机露台,社区设置一个无人机停机坪,依托厘米级精准定位技术,无人机可以飞入每家每户,实现物流配送的‘临门一脚’。”华发股份首席设计官黄凤彬介绍说。
逸景翠园小区电梯老化问题存在多年,安全隐患一度让众多居民揪心。“不想提心吊胆坐电梯,就只能自己走楼梯。我年纪大了,扶着楼梯扶手,走一会儿要歇一会儿,一天三四趟,很累,晚上还怕摔倒。”谭敬波说。
随着房屋老化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社区老旧电梯安全隐患突出。目前,广东在用电梯规模大,数量达121万台。“广东需更新的老旧电梯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使用15年以上老旧电梯为13.38万台。”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特种设备处处长谭教千说。
“如何更换、钱从何来”是住宅老旧电梯更新绕不过的难题。国家出台的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为解决这个难题发挥出积极作用。根据相关政策,申请获批后,每更新一台电梯可获15万元补助。
惠州市康汇花园小区电梯安装于2002年,随着电梯使用年限的增加,电梯设备已进入故障高发期,部分零配件已经不再生产,只能以修代换或用旧件。
据住建部有关负责人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计划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各地对4万余台使用15年以上的住宅老旧电梯实施更新。
康汇花园小区业主申力斌说,有政策提供的资金支持,坚定了居民换电梯的决心。“我们2栋居民集体表决,并由每户续筹了足额的维修资金。”2024年9月10日,该栋楼的电梯更新开始施工,10月即验收合格并投入使用。
广东正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推进住宅老旧电梯更新,今年已有852台老旧电梯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更新评审。据有关负责人介绍,住建、发改、市场监管等部门将联合建立符合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的住宅老旧电梯储备库,加强政策供给,推动涉及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的住宅老旧电梯应更尽更。
“民生无小事。我们将把推动住宅老旧电梯更新作为民生实事来办,尽力让每一位小区居民都能安全出行、安居生活。”谭教千说。(记者吴涛 胡林果)新华社广州12月6日电
“从今年3月搬到新厂,我们的面积扩大了8倍,但仍处于需求大于交付的状态。”东莞市埃弗米数控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傅荣庭说,目前订单已排到明年6月。
埃弗米2万平方米的新厂房高大宽敞,超过100个机位同时作业。埃弗米的主打产品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是工业母机的典型代表,对企业的研发、集成能力要求很高。傅荣庭说,企业2019年营收5000多万元,2023年超3.5个亿。“珠三角密集的工业企业不断升级,‘催’着我们一年一个台阶增长!”
记者走进广东智目科技有限公司车间,让人眼前一亮:8个主轴同时作业的数控机床,舱门打开时,8块高端手机摄像头铝合金结构件已同时完成加工。
2020年营收700万元、2021年3000万元、2022年7000万元、2023年1.35亿元、今年预计达3亿元——这是智目科技近几年的发展轨迹。
智目科技董事会秘书康晏龙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完全自主研发的工业控制软件保障质量稳定可控,可以持续快速进行迭代升级。“我们有48款型号的设备,可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材质的精密加工需求。明年1月第四个制造基地将在江苏建成投产,预计达产后将增加100台/月设备的组装产能。”
数据显示,东莞市制造业占GDP比重持续稳定在50%以上的高位水平,工业母机数控机床产值超百亿元规模。东莞今年上半年还出台了《东莞市推动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推出20条政策,通过工业母机激活新质生产力。
在东莞市工业数字大厦里,集纳了7大类40小类工业互联网专业服务。